查看原文
其他

新书∣李存光:《巴金研究回眸》

2017-01-16 巴金故居
点击上方“巴金故居” 可以订阅哦!

出版信息

作者: 李存光 
出版社: 复旦大学出版社
出版年: 2016-9
定价: 66.00
丛书: 巴金研究丛书

作者介绍


李存光

  四川成都人。195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,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,文学硕士。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现兼任巴金研究会副会长。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,长期关注巴金研究和回族现代文学、中韩现代文学关系研究。著有《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》《巴金评传》《巴金著译年表》《巴金传》《名家简传书系•巴金》《我心中的巴金》《〈家〉导读》等;编有《巴金研究资料》三卷、《巴金谈人生》、《马宗融专集》、《巴金的世界》、《世纪良知:巴金》、《克鲁泡特金在中国》等,还协助编辑了《巴金全集》第十八、十九卷(集外编)。

  李存光是巴金研究权威作者,尤其是在巴金文献资料的搜集、整理、解读方面,做出无人可以替代的贡献。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集,汇集作者巴金研究专著之外的主要研究成果。其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:一部分是作者多年资料搜集和考辨成果,有诸多独家发现和独到的解读。另外一部分则是对巴金研究的研究,以宏观的视角总结过去九十年来的巴金研究成果,不啻为一部微缩的巴金研究史。


目录

前记

       回眸:不得不说的话(代前记)

  这本集子所收长短文章,写作时间从1979年到2016年,前后跨越三十八载。这期间我写的有关巴金的单篇文章和单行出版书籍的前言后语,基本上都在其中。此外,也收录了个别专书的部分章节。书名所冠“回眸”,一是看我自己做过的研究,二是从我的视角看学界已有的研究。将所收文章归为“巴老与我”“我读巴金”“但问耕耘”“研究掠影”“东鳞西爪”五辑,别无深意,不过是遵循鲁迅先生所言“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”,便于翻检阅读而已。各辑中文章的编排,有的按年代排列,有的在顾及内容的基础上再以年代为序。书中加入的三十余幅书信等手稿插页,见证了几代研究者之间的诚挚友谊与无间合作,既可视为史料之一隅,亦可使本书增添几分活泼。

  集中所收各文,均有题注标明发表情况和相关事项,这里不再一一赘述。有的文章部分文字或有重复,为保持各篇内容完整,未加精简或删除。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篇文章需在此略作交代。

  由于时势的缘故,我这一代人中年才有幸进入学术研究领域,得以发表正经文章。20世纪80年代,人称年逾四十的我辈为“青年”,在学问和学术方面,我们确也是初出茅庐。1982年8月出版的《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》是我的第一本书,这本书的“前编”勾勒巴金的文学历程 ,属叙述性的文字,不宜多占篇幅,故未收入本书;“后编”的三个部分系论说,全文又曾分别单独发表,连同谈巴金建国后散文的一篇文章,共同构成了我当时对巴金的认识和理解。在这些文章中,我力求“拨乱反正”,我“拨”了全面否定巴金之“乱”,返回的是“十七年”曾有的思路和框架之“正”。与20世纪80年代初同时步入巴金研究的学人如年长于我的陈丹晨、谭兴国、汪应果和比我小一轮上下的陈思和、李辉、艾晓明等相比,我囿于惯有思维方式和主流话语逻辑的偏颇局限显而易见。为坦露和认识自己的既往,也便于他人回眸时代风情和研究历程,将在这四文和《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》全书“提要”,收录于“我读巴金“一辑之末。

  近百年的学术研究史告诉我们,除学者自身的学养功力、思路视野外,世事的变迁,社会的转型,观念的引进,思潮的更迭,方法的更新,史料的发现,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内涵,有时某一方面甚至会起到极大的作用。我毫无扭转乾坤、改变时势的力量,也没有引领观念、思潮、方法的功夫,只能以更多的精力埋头做搜罗整理文献史料这件基础工作。这方面虽无大成,总算尽力为巴金研究汇总了必要的文献,为研究者提供了获取材料的某些方便。

  安排会议主席台座次须论职论资,处理人际关系应敬老尊上,但是,评判学术研究的正误、深浅、高下却与资格辈分没有关系,它只依据和尊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学术分量。我从事巴金研究的时间不短,有一些拉拉杂杂的“成果”,但没有高言宏论的“创新”,不可能也无意争取“话语权”。我和与我类似的一些同辈,注定是巴金学术研究历史进程中的过渡者、中间物,如此而已。在历史长河中,能有这样的“命运”还是不错的。对这本书,亦当如是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存光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6年4月

               

编辑 | 忻世超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